文/王林
2023年9月,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怀着对驻村工作的热情,来到甘孜州泸定县烹坝镇沙湾村。站在村口,大渡河的气息裹挟着山风扑面而来,高原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错落的房舍,我手握驻村工作交接清单,既震撼于山水交织的壮美画卷,又深感肩上责任千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于2021年开始与泸定县烹坝镇沙湾村形成结对帮扶关系,沿着前辈足迹,我在这里扎根,和驻村队友、村“两委”干部并肩作战,助力沙湾村发展再迈新台阶。
跨越障碍:当现代设施遭遇陈旧观念
沙湾村有令人艳羡的底子,318国道穿村而过、水电移民房整齐划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齐全。可深入走访后,理想却撞上现实的壁垒——旅游公厕卫生状况堪忧,各种垃圾随意丢弃在大渡河边,公共充电桩等设施设备积满灰尘……“建好了,为啥不用?”面对我的疑问,村干部挠头:“习惯了,再说给谁用?”
破题钥匙在“人”。我向“娘家”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求救”:请专家、开课堂、换脑子!开设党员先锋课,带村干部赴外省考察,看民宿集群如何年入百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教授民宿运营,把“技术饭”端到炕头;举办娃娃夏令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办暑期辅导班,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村域文明活动,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教职工进村,举办文体活动,进行法治宣传,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妇女关怀计划,每年“三八”节,为700余名妇女送上节日关怀,传递尊重与平等的文明新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到村为村民授课
两年50余场培训,2000人次参与。改变悄然发生,河道垃圾少了,公厕贴上值日表,村内环境焕然一新。某天上午,欧大爷揣着皱巴巴的稿纸推开村活动室的门。“王书记,‘乡村振兴’咋写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词?” 纸上是他反复修改的片段:“中央定策下文件,振兴乡村旧局面。乡村换貌全规范,人换思想地增产……” 那些从讲座里记下的话语,被他揉碎了变成带泥土气息的比喻,就像把有机肥施进了诗词的田垄。

产业破局:销出产品,留住“过客”
沙湾村是进藏前最后的低海拔驿站,但游客油门一踩就走。“留不住人,咋致富?”更棘手的是土地矛盾,全村1612人仅靠800亩地。“移民后只剩几分田,种菜都不够!”张大爷的叹息道出集体焦虑。邀请基建专家到村指导
转机藏在“过路经济”里。我盯准统一风貌的移民房:发展民宿!然而,仅有意愿远远不够,我们着手环境提升,成功向学校争取到30万专项资金购置洒水车、设立公益性岗位,使得村道绿带焕然一新,面貌大为改观;借智升级,我校旅游专家黄教授到村指导,为沙湾村量身定制3A级景区规划;取经实战,带村民代表飞云南、下重庆,住网红民宿学运营秘籍。规划落地后,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涌入。如今旅游旺季,停车场一位难求。民宿老板周大哥指着满房订单笑开花:“返程客都爱多住两晚!按黄教授建议改的‘观河房’最抢手!”

村民为“以购代捐”销售订单农产品装箱
“832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在县乡村振兴局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合作下,沙湾村成功入驻国家农销平台。我和村干部化身“卖货郎”:对内,我们积极动员校工会进行采购;对外,我们主动联络帮扶单位拓宽销售渠道。经过两年的努力,沙湾村“832平台”成功卖出菊花、苹果、核桃共计13万斤,为村民增收百万余元。张大爷捧着农产品销售款声音发颤:“这钱……以前咋个敢想!”
民心密码:在猪圈羊栏里写下的信任
为尽快使村民认识我,我挨家递“名片”:“有事随时打电话!”但村民的试探很直接:“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信任,要用双脚丈量出来。腊月寒风凛冽中,我进入脱贫户家细算收成,确保惠民政策落实;三伏烈日炙烤下,我穿梭田垄间清点牲畜,助力村民申领产业补助;为推进圈舍重建,我与村干部携尺丈量,遍访全村三百余猪圈。印象深刻的是李大叔,他想贷款养羊,但是无资产可抵押,了解情况后,我前往家中为其介绍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连续多日往返相关部门跑完手续。放款那天,他抓住我手:“王书记,30只羊进圈了!你看这膘!”他眼里的光,让我明白何为“希望”。

日常走访了解村民情况
驻村日子没有豪言壮语。老乡追着塞来的带泥萝卜、晨露未干的脆李,比任何奖状都珍贵。这些细碎的温暖,如大渡河水般冲刷着我的初心——乡村振兴的答卷,不在汇报材料里,而在李大叔数羊的笑脸里,在周老板订单不断的电话里,在欧大叔快板的韵律里。
河水奔涌,不舍昼夜。站在沙湾村口回望,那条曾让我倍感压力的帮扶路,已被脚印踏成与乡亲们的连心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校训“成于大气,信达天下”,此刻在我心中有了更深注解:用“智”破局,以“信”扎根,方不负大河奔流,不负青山怀抱。(作者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派驻泸定县烹坝镇沙湾村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