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王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奔赴甘孜州泸定县烹坝镇沙湾村,开启驻村工作征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于2021年开始与泸定县烹坝镇沙湾村形成结对帮扶关系,王林作为接力者,扎根基层沃土,和村“两委”干部并肩作战,助力沙湾村发展再迈新台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成信人的责任与担当,在乡村振兴一线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一、党建引领,激活动能
党组织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为了加强沙湾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水平,王林以党员理论学习为抓手,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线上,定期推送党的最新政策、理论知识和先进典型案例;线下,把学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民院落,结合沙湾村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政策,让党员们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针对高龄党员,组织开展送学上门,将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家中,确保老党员“不掉线”。在组织建设方面,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规范组织生活,定期邀请学校党委组织部及各共建支部到村指导党建工作、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宣讲主题党课等。同时,在党建引领的框架下,创新构建 “党建 + 乡风文明” 治理模式,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将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沙湾村依傍318国道,全村共495户1612人,作为水电移民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村道通达。然而,在深入走访中,王林发现村民们的观念与发展要求尚有差距,旅游公厕卫生状况不佳,清澈河道旁各类垃圾丢弃,新建充电桩等设施闲置,产业发展方向不够清晰……他意识到,转变思想观念是激活乡村的关键一步。
依托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学校帮扶办的支持指导下,王林协同学校相关部门,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一系列思想引领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强化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带领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产业先进经验;开设面向农户的科普讲座,指导农业实践与民宿经营;为村内中小学生举办暑期学业辅导班;利用农闲时节,邀请我校教职工进村开展文体活动、法治宣传和乡风文明建设;每年“三八节”,为全村700余名妇女发放节日礼品,营造关爱女性的良好氛围。
近两年来,学校100余名教职工先后在沙湾村开展各类重点培训与讲座50余次,惠及村民2000余人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点滴努力汇聚成沙湾村的可喜变化,村容村貌显著改善,道路整洁一新,驻足游客增多,闲置设施得以盘活,村干部的发展思路日益清晰。目前,沙湾村已成为州县党校各类培训班现场教学点并获批泸定县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项目。
三、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沙湾村是进入川藏高原的最后一个低海拔休憩站,国道穿村而过,但游客往往匆匆而过。作为水电移民村,沙湾村耕地仅800余亩,“人多地少”为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村民对此多有抱怨,“我们农民就是靠地为生,移民后我家只有几分地,自己种菜吃都勉强,以后不能打工了还不知道咋个生活。”
通过走访,王林了解到库区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完善,房屋风貌统一,如能优化旅游设施,提升整治环境,民宿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此,王林积极向学校争取资源,先后申请到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环境提升,为沙湾村购置了中型环卫洒水车维护绿化带,在村增设3个公益性岗位进行环境维护,带领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前往云南、重庆等旅游业发展地区先进村学习民宿经营管理经验,邀请旅游产业专家到村实地指导。在我校专家团队的智力支持下,沙湾村拥有了量身定制的景区发展规划。随着县乡村振兴示范资金的注入,蓝图逐步落地,村内基础设施实现质的飞跃。
环境蝶变带来人气兴旺。旅游旺季,自驾车挤满停车场,带火了村里的餐饮民宿。“生意好得很!游客返程都爱多住几天,节假日得提前订!多亏了学校黄教授的指导,我们按她说的打造,还专门留了她喜欢的房间。”民宿老板周大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832 平台”是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四部门联合指导下建设运营的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重要平台。为提振村集体经济,在学校专家的指导及泸定县乡村振兴局的支持下,沙湾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成功入驻“832 平台”。
为了让当地菊花、苹果、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壮大村集体经济,王林抓住“832 平台”入驻的优势,积极协调学校帮扶办争取工会采购订单,同时对外联络其他帮扶单位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两年间,累计帮助销售当地菊花、苹果、核桃等特色农产品13万斤,助农增收超100万元,以切实行动为村民排忧解难、助力增收。
河水奔涌,不舍昼夜。两年驻村时光,王林用脚步丈量土地,让高校智慧扎根乡土。如今的沙湾村,不再是 318 国道边的匆匆驿站,而是旅客的休憩港湾。王林表示,将继续弘扬“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成信精神,用“智”破局,以“信”扎根,让成信精神在大渡河畔绽放光芒。